图为:河套平原耕地平坦作物茂盛,田间道路纵横有序,灌排渠系笔直通畅,农田林网郁郁葱葱……夏末初秋,回头在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对、内蒙古自治区一整…图为:河套平原 耕地平坦作物茂盛,田间道路纵横有序,灌排渠系笔直通畅,农田林网郁郁葱葱……夏末初秋,回头在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 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对、内蒙古自治区统合支农资金打造出的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建项目,被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列入2007年十大重点建议之一不予实施,将在2008年到2017年集中于改建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总投资预计约45亿元。
美称“塞外粮仓”之称之为的河套灌区坐落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农业部确认的国家优质小麦和优势玉米主产区。然而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数据表明,河套灌区农田中约有2/3即多达500万亩是中低产田,蕴含着极大的追加粮食生产能力潜力,500万亩中低产田改建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批。 “截至目前,项目已实行6年,已完成中低产田改建300万亩。”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邢国良说道,“项目已完成后,可保证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平稳在60亿斤以上,河套灌区追加栽种面积50万亩,年可节约水资源3亿立方米!” 15片变4片,弃耕地逆良田 杭锦后旗二道桥镇永乐村村民白福富家有34亩地,过去产于在村子的各个方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多达15片。
遇上采收、浇地、播种、进账等农忙节点,54岁的老白和老伴显然跑完不过来。“陈了这片,误将了那片,有的小片被迫退出。
浇地时候,地势较低的倒入了几遍都水淹了,地势低的一遍还没有倒入上。愁死人!”老白说道。
中低产田改建后,后遗症杨家红多年的难题解法了。他家的15片地被统合成距离相似、强弱完全相同、设施齐全的4大片。
“渠通了,地平了,路顺了,倒入一次水比以前较少用四五天,而且再行不必眼巴巴死守着害怕被淹了。集中于连片还便利机械作业,省事儿多了!” 中低产田改建不仅明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条件,还减少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提升了粮食产量。大量弃耕田完全恢复耕种,逐步沦为中产甚至高产良田。
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盐海子村村民王贵成回应深有感触:“中低产田改建前,土地质量劣,地里大土块老草堰子多。我家30多亩地近一半是盐碱地,完全充公成,不得已弃耕。好地也不能种葵花,亩产200来斤就算不俗。
结果改建后,30多亩都能种了不说道,过去弃耕的‘镶边秃子’(意为四边有苗,中间不宽庄稼的地),现在亩满苗全,小麦亩产能上800斤,葵花300多斤。” “不光产量低了,各项目区改建后的土地片数较少了,但统合了以前点状的田间路、渠道、土堆、荒滩、坟地等,分到每家的耕地面积减反增。
”杭锦后旗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杨新瑞说道。 五原县什巴乡创业村三组组长王三福给记者忘了一笔账:全组288口人,原先耕地将近1500亩,改建后超过1800亩,人均可多分一亩地,年减免800~1000元。 集中于成片的土地采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后,成本上升了,亩均效益提升了300~500元。
对已实行项目区的调查表明,立项前项目区只有30%的耕地可种粮,经过2到3年的改建,90%的耕地都可以种粮,且亩产量由200公斤左右提升到最少30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确实构建了“藏粮于地”。 2013年,巴彦淖尔市耕地面积约1058万亩,比2007年减少198万亩;粮食产量约60亿斤,比2007年减少21亿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077元,比2007年减少6642元。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协助“塞外粮仓”构建了田增粮富。
3座大水库,一年省出来 按照我国的水库区分标准,库容在1亿立方米及以上为大型水库。“以此为取决于,500万亩中低产田项目改建已完成后,每年可节约水资源3亿立方米,也就是一年能省出有3座大型水库!”邢国良说道,“这对于旱季少雨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来说,意义十分根本性。
” 事实上,在多年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河套灌区仍然面对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维持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均衡难题。500万亩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在带给极大节水效应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中低产田改建后,通过采行工程、管理、农艺等方面的综合节水措施,大多数项目区由过去的渠路通畅、有溪边无排变成现在的灌排设施,每亩综合灌溉定额由改建前的448立方米,再降388立方米,增加60立方米;项目区用水利用率提升,斗级渠道行水期延长3~5天,既省工又节水。
不仅如此,高效节水的膜下滴灌、喷灌等项目也被先后引进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区。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永和村1.6万亩项目区实行了膜下滴灌工程。
40岁的村民刘云飞顶着骄阳在自家玉米地里忙乎:“看我家玉米长势不俗哇,立刻灌满浆了,这籽粒多圆润,今年认同收成!过去山旱区都是井灌,去年开始膜下滴灌,不但亩产减少了300斤,还省了1/3的水和电。” 乌拉特前旗地处河套灌区最下游,山旱区占到全旗总面积的2/3,必须萃取地下水灌溉。
由于频仍旱季和过度铁矿,地下水位大大上升,水资源铁矿指示灯了“红灯”。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区推展膜下滴灌,亩均节水220立方米、节电25元、节肥20斤以上,获得农民普遍接纳。
“不少还没有划归项目区的农民看见效果后出钱,每亩投放近400元,用上了膜下滴灌。”永和村村委会主任陈永志说道。 粮田一改建,旱涝健收成 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引人注目的节水效应,为农民旱年夺下收成奠下了基础。
那么,遇上洪涝灾害呢? 2012年6月25日23时至28日11时,一场巴彦淖尔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量仅次于、范围最广的大暴雨考验了中低产田改建项目。当时仅次于降雨量约171毫米,构成了少见的洪涝灾害。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灾害再次发生后,临河区双河镇变革村的农作物损失竟然将近一成。
“这全亏了中低产田改建!切断了村里的渠路,从倾斜通畅到千米一条线,构成一灌一排,积水迅速分列了。村里人都不敢相信,那么大的雨庄稼没啥事儿!”村支书范文华说道。
而在距离不远处的临河区新华镇建国村,情况却截然不同:于是以灌浆的小麦倒伏,玉米、番茄、葵花等农作物打蔫枯死,大片农田损毁绝收……“村里汪洋一片,我家100多亩地全淹了,基本绝收。开春贷款转在地里的3万多块钱也打了水漂,那叫个惨不忍睹呀!”驳回那场灾害,村民王萍的声音充满著黯淡,“如果当时我们村也是项目区多好,再行大的雨也不怕了!” 否项目区,光景两重天。
记者通过专访分析,项目区损失小的原因一是工程措施做到,构成了“旱能灌、旱能分列”的格局,田间积水通过大自然和人工等措施及时排泄,减低了死苗现象。二是农业措施做到,项目区普遍推广良种良法,作物根系繁盛,倒伏程度重。三是通过改建,项目区整体地力提升,栽种品种、结构多样化,也增加了农民的损失。
“未来4年,我们将之后车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谋划中低产田改建项目,急剧前进剩下20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建工作,让更加多农民获益。”邢国良说道。 经过多次基层调研,巴彦淖尔市委书记何永林对500万亩中低产田改建项目给与高度评价,指出其是该市“仅次于的惠民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项目实行6年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拨给的资金每年都在递减。”邢国良告诉他记者,“目前,中央资金已由2008年的1.51亿元减少到2013年的2.05亿元,自治区设施资金由2008年的6000万元减少到2013年的1.98亿元。
不仅如此,从2010年起,项目区5个产粮大县的县级设施资金已全部由自治区分担。今年起,国家农发办还提升了亩投资标准,将项目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未来4年将减少投资2.8亿元。
本文来源:爱游戏app下载ios-www.pingrushui.com